缅甸内战为何总扯上中国?
西南一隅的缅甸又让中国闹心了。这次不是变局,而是战事。持续了几周的政府军和北部少数民族武装的冲突,终于被媒体炒作的“数百中国人受困”而成了大新闻。好在外交部及时辟谣,指出中国人并非为战争所累,而是因所谓“非法采伐”被扣押。
即使如此,人们依然想了解,这个被内战、独裁、分离武装和外部势力困扰了数十年的国家还有没有前途?未来在何处?当然更想知道的是,它会如何影响中国利益。
克钦人打什么?
还是先从这次政府军和北部少数民族武装的冲突说起。有人喜欢将其称之为“内战”。没错,毕竟是在一个国家领土内的战争。但本质上,这是缅甸的统一之战,换句话说,是一个主权国家在行使其宪法和国际法所赋予的统治权,对非法武装进行清剿的手段。
和政府军交战的北部少数民族武装叫克钦军,名字就来源于他们所在的邦和民族名。克钦是缅甸北部最重要也是最富庶的地区,紧靠中国云南边陲,族人与中国少数民族同宗。虽然与中国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克钦并非“亲华”,无论历史还是现实,他们所追求的是本民族的自治或独立,中国只是利用的筹码。
上个世纪40年代末,二战结束伊始,老牌又衰落的日不落帝国面临着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将在世界各地的殖民地赶快“脱手”,否则全球风起云涌的民族解放战争倏忽间就会将自己“拖垮”。东南亚的缅甸就在英国人的安排下走向独立。
克钦与英国人走得很近,他们信奉基督教,是英国人最初进入缅甸的马前卒。英国人也一直利用克钦人在缅甸主体的缅族和中国之间玩阴谋。缅甸独立前,克钦等北部几家少数民族和南部的缅甸临时政府联合制定宪法,规定了少数民族地区作为未来“缅甸联邦”的主体,享有独立权。
缅甸建国后不久缅族军人独裁,废弃了宪法,克钦等少数民族丧失了合法的独立权,于是克钦人走上了武装反抗的道路。双方也有过停火协议,但始终没有真正消停,每一次停火都是交战的等待。更为严峻的是,其他各少数族裔也纷纷效仿,由于热带雨林和崇山峻岭的阻隔,缅甸北部事实上成立了一个个“独立王国”。
在政府军的战火封锁下,他们如何开源?包括克钦在内,当地一度大范围种植罂粟,缅北成了毒品泛滥的“金三角”的代名词。越境贩毒、杀人、抢劫等案件时有发生,使得中国受到的影响首当其冲。
除了毒品之外,缅北的树木取之不尽,玉石天下闻名,凭借这两种商品,克钦等少数民族掌握甚至垄断了大量资源,再加上背靠中国的持续需求,不少中国人获得了进入克钦地区伐木、采玉、建厂、做生意的权利。克钦就依靠与中国的资源交换来维持生存。
这次缅甸政府军对克钦军的打击既有武力统一的意识,也有削弱木材和玉石资源,间接瓦解克钦独立生存的意味。但正因中国人在当地伐木,受到了战火牵连;又由于克钦某一派武装给予的伐木权不受缅甸政府或其他派系认可,所以才出现“非法伐木”被扣的说法。
“难民事件”
既然发生了“非法伐木”事件,克钦当然要负责善后。于是人们听到了克钦一部武装的声音,称其要将中国人安全送回国。但也有消息称,此次与政府军交战的克钦武装和扣押中国人的并不是一拨人。可见在某种程度上讲,中国人成了克钦不同武装派系捞取生存资本,与缅甸政府军讨价还价的筹码,从中也能看出缅甸内战和缅北局势的复杂性。
除了克钦邦之外,缅甸北部靠近中国边境的还有掸邦,这里也时常有武装分子和政府军的交火。
值得一提的是掸邦果敢特区,果敢人是15万说汉语、用汉字的“海外孤忠”。换句话说,他们其实就是流落在缅甸北部的中国人,至今还用杨、彭、白等中国姓氏。反观他们的邻居克钦人几乎不会说汉语,更不用汉字。
这次政府军和克钦军的冲突其实与果敢人也有点关系。与缅甸北部众多少数民族一样,果敢也有防止被政府军完全控制的要求,所以最近果敢的一支武装力量曾伏击政府军,引发政府军对其打压。但政府军并未在靠近中国边境的果敢大规模调兵,所以此前媒体报道有“数百中国人受困”的消息,与果敢无关。
不过前几年,确实发生过果敢人和政府军的大规模冲突进而影响到了中国。2009年8月,果敢武装与政府军交火,造成数万华裔越境进入云南。由于当地除了果敢人之外还有大量中国生意人,因而中国对此高度关注。缅甸曾公开就中国公民受影响致歉;中国则将越境的果敢人缴械,承认其难民身份,在边境设立帐篷予以救助。
尽管外交部发言人声称“中国政府将采取不干涉别国内政的一贯方针,希望看到一个稳定、民主、发展、和解的缅甸”;但“难民事件”是数十年来缅甸内战第一次如此大规模“蔓延”到中国境内。很多中国人正是在当年才忽然认识到了缅甸对中国西南边陲的重要价值。
而这次政府军和克钦军武装的集中交火地点距离中国边境很远,所以不会出现上次的“难民潮”涌入现象。不过也有媒体担心,可能会重演类似2012年底的“炮弹事件”。
来源:环球新军事
(二)
朱诺
与缅甸政府军对抗的同盟军当中,有一支部队格外引人关注,那就是由销声匿迹了四年多、有“果敢王”之称的彭家声领导的“缅甸民族民主同盟军”(又称“果敢军”,英文缩写MNDAA)。
果敢军的参战与彭家声的复出,不仅使“果敢”再次走进人们的视线,也让关心这片地区的人们对于果敢未来的局势和政治走向重新燃起了兴趣。
果敢历史的转折点
果敢现在的全称是“缅甸掸邦果敢自治区”,位于缅甸掸邦的北部,与云南省的沧源、耿马、镇康等县交界。这一片地区古代是西南少数民族世代生息的地方,在元、明时期都曾归属中国管辖,但由于地理的原因,并没有受到中央政府实质性的控制。
果敢地图
1661年,南明的末代皇帝朱由榔(永历帝)兵败腾冲,躲进缅甸避难,为缅甸王收留。次年,吴三桂率领清兵深入缅甸追缴,缅王不敢得罪清廷,便将永历帝献 出。朱由榔在昆明被绞死,随同他一道进入缅甸的一些南明军队残余便落脚在果敢。据记载,此后的很长时间里,这里的人们保持了中原汉族的习惯,穿汉服,讲带 有“南京口音”的官话,过清明、中秋等中国传统节日。
永历帝受难的几十年后,果敢的杨氏家族成为当地的大户,被推举为头人。果敢后来的历史记录,很大程度上依据的是杨氏家谱及当地人口传的野史,内容不一定准确。比如,有 记录说杨氏家祖于雍正七年(1729年)被清朝赐封为“世袭果敢县知县”,而另一种记录则表明这一赐封发生在道光年间(1840年),受封的人是杨家第四 代首领杨国华。
果敢的名称来源于傣语的发音,是“九户人家”的意思。杨氏家族后来在家谱中将以前的汉语写法“科干”改为“果敢”,取“果断、勇敢”的意思。原本带着“反清复明”理想的果敢人接受了大清朝廷的册封,成为大清的臣民,这是果敢历史上的第一个转折点。
英国占领缅甸后,进一步谋取中缅边境模糊地带的领土。当时的果敢土司杨国正没有坚持留在大清,而是主动与英国人联络,争取在英国人辖区内获得自治的权力。 1897年,清政府跟英国签署了《续议滇缅界务商务条款》,果敢被正式划给英属印度的缅甸省,这是果敢的第二个转折点。果敢享有了充分的自治,杨氏家族继 续世袭果敢的土司。英国殖民政府在果敢境内修筑公路或增加税收,都需要土司的首肯,土司如果不同意,英国人也不能妄动。
1948 年,果敢人随同缅甸其他少数民族,与缅族一起独立,组成缅甸联邦。果敢人成为名正言顺的缅甸人,这是果敢历史上的第三个转折点。缅甸官方承认的135个少 数民族中,缅甸华人(来自广东、福建的华人移民)和缅甸印度人等6个民族都没能得到官方认可,长期无法算作缅甸的公民。但果敢人获得了承认,只是不允许称 作“汉族”,而代之以“果敢人”的称谓。
“毒窝”果敢与“海洛因教父”罗星汉
缅甸独立之后,果敢地区享受了大约10年的充分自治。1959年,缅甸政府决定废除土司制度,代之以将自治地区的首领请进联邦议会,成为议员。果敢末代土司 杨振材就这样莫名其妙地被摘掉了“土司”的帽子。1962年3月2日,缅甸军队领导人奈温将军发动了军事政变,推翻了先前的民选政府,缅甸从此进入军政府 独裁时期。奈温政变的一个主要借口,就是先前的联邦政府对于少数民族越来越显露出的“离心倾向”缺少作为。
军政府上台不久,就假借开会为名,逮捕了一众掸邦的大小土司,为他们罗列了诸如“图谋分裂国家”等罪名。杨振材就是在这个时候被捕的,其弟杨振声当时也是国 会议员,却侥幸逃脱。杨振声潜回果敢后,决定组织武装部队与政府军对抗,并凭借实力与缅甸军政府就保留自治权一事进行谈判。谁知,果敢军内部出现了叛徒, 带着队伍哗变,缅军趁机开进果敢,杨振声的队伍也呈鸟兽散,他自己带着家人和亲信避走泰国。
其后几十年里,果敢地区一片混乱,各种武装势力粉墨登场,各自占山为王,时而合纵,时而连横,时而民族争斗,时而阶级斗争。他们中有亲政府的自卫队,也有亲 土司的武装残余;有缅甸的政府军,也有反抗政府的“果敢人民革命军”;有地方民团草台班子,也有从大陆撤退来此的国民党正规部队。
他们争夺的目的无非就是两个:权力和毒品。实际上,这两者密不可分,有了权力和地盘,就可以从巨大的毒品走私交易中分得最大的一杯羹。
果敢和与其相邻的缅甸佤邦,位于恶名昭著的金三角核心,历来是罂粟的主要种植地和毒品的重要加工生产地。果敢这块弹丸之地真正被世界知晓,正是因为这里先后出现了几位“世界级”的人物,而他们无一不与毒品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远在坤沙成为世界闻名的大毒枭之前,果敢最大的毒品头子来自杨氏家族内部——末代土司杨振材的妹妹、人称“杨二小姐”的杨金秀。坊间流传着很多关于她的秘闻 和绯闻,什么善使双枪,烟不离手,什么双性恋,专门结交缅甸演艺界女星。1950年代到1960年代,杨金秀带领民团性质的家庭卫队,与国民党部队合作, 控制着果敢乃至整个掸邦最大的毒品流通渠道,直到1962年,她与哥哥同时被缅甸军政府逮捕,在仰光著名的永盛监狱服刑。杨金秀1968年才被释放。此 后,她除了受命于军政府出面调解地方武装签订停火协议时露过面,其他时间再也没有曝光过。
1949年,杨家曾经聘请国民党军队的教官在果敢举办过几期军事培训班,果敢后来的几位著名人物——坤沙、罗星汉、彭家声——都出自这几期的学员当中。
罗星汉毕业后,曾做过土司家族自卫队的分队长,受到杨二小姐的赏识。1962年,他也遭军政府逮捕,不过,他并没有被关押多久,而是与军方媾和,后受到军方 的资助,以共同对付缅共游击队的名义,当上了果敢自卫队的队长,并迅速成为一方霸主。罗星汉从武装押送毒品运输开始,一步步发展到拥有了自己的马队、仓 库、海洛因提炼厂。到了70年代初期,他终于成为金三角的“毒品大王”,美国人称他为“海洛因教父”。
1973年,罗星汉在泰国被捕,后被移交给缅甸政府。对他的死刑判决后来被改为无期徒刑,但他在狱中只服刑了6年多,于1980年大赦时获释。出狱后,他 也作为军政府的说客,帮助调解地方武装与军政府的关系,并暗中重建自己的毒品王国。他利用作为政府说客的政治资本,开始涉足建筑、能源等大型项目。他组建 的“亚洲世界公司”(Asia World)逐步发展成缅甸首屈一指的大公司,曾于2008年登上美国政府的制裁名单。
罗星汉虽然背有“毒枭”的恶名,但他对果敢人民也做过一些善事,比如出资修筑公路等基础设施。在他的善举中,最为人推崇的是他与军政府谈条件,在缅甸其他地 区反华情绪严重、众多华文学校被迫关闭的年代,保住了果敢的华文教育,成为延续缅甸华侨中华文化的星火。
2013年7月6日,罗星汉在缅甸仰光家中去世,终年79岁,一代枭雄寿终正寝。
“果敢王”彭家声的消失及复出
彭家声是罗星汉在杨家军事培训班时期的同学,他从学校毕业后,也成为杨家自卫队的分队长。在罗星汉第一次被政府收编时,彭家声也加入了果敢自卫队,但不久就 造反了。他组建了“果敢人民革命军”,上山打起了游击,成为亲政府的罗星汉自卫队的敌人。不过,彭家声的部队势单力薄,经不住自卫队和政府军的围剿,最终退入云南境内。
在云南,彭家声终于找到了组织,加入了缅共的部队。 他在云南接受了政治思想学习和严格的军事训练,不久,又以“缅甸人民解放军”的名义重新进入果敢。他在缅共的部队里几经沉浮,历任缅共东北军区副司令和果 敢县长。80年代末期,由于世界环境的变化和自身改革开放的要求,中国逐渐减少了对缅共的援助,1989年,缅共部队分裂,彭家声率先拉出一支队伍,自立 武装,成立了“果敢民族民主同盟军”,并成为第一个与缅甸政府达成停战协定的少数民族武装。果敢被重新命名为“缅甸掸邦第一特区”,实行高度自治,彭家声 担任特区的政府主席,人称“果敢王”。
彭家声本人是位备受争议的人 物。1970年代他在果敢建造了第一家海洛因提炼厂,1990年代出任特区主席时,又将果敢境内的所有海洛因制造厂合法化。然而,1999年,他在接受媒 体和国际禁毒专家采访时又表示,他提倡在果敢禁毒,并声称自己在所辖区域致力禁毒事业多年。2003年,缅甸政府宣布果敢地区已经彻底根除了鸦片种植和毒 品生产,不过,西方媒体在其后曾多次报道,这里仍然是毒品贩运的主要通道,并怀疑彭家声的禁毒事业是掩人耳目的表面文章。
彭家声在77岁生日宴会上
于是便有了2009年的“八八事件”。当年8月8日,缅甸警方以查毒为名查抄彭家声位于中缅边境的兵工厂,遭到彭的拒绝。随后,官方颁布了对彭家声等人的 通缉令,缅甸军队开始向果敢集结,8月27日,政府军在果敢外围与彭家声的部队交火,战斗持续了三天,造成数万民众逃进云南境内避难,果敢经济和边境贸易 瘫痪,是为“果敢八八事件”。
8月30日,缅甸政府军控制了特区首 府老街市时,彭家声早已不见踪影,关于他的下落,随后出现过各种版本。缅甸反政府的媒体声称,政府军在果敢内部早有内应,后来接替彭家声担任特区主席的白 所成(事件前是副主席)成为众夫所指,被支持彭家声的人士视为“叛徒”。
“八八事件”之后,果敢改称为现在的名字,即“缅甸掸邦果敢自治区”。但是,果敢不再拥有自己的军队,彭家声原先的部下被收编成边防军。在彭家声销声匿迹的这 五年多时间里,果敢自治区政府声称彻底根除了罂粟种植。橡胶、水果、蔬菜等替代作物已经渐成规模,公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逐渐上马,老百姓的生活走上正轨 ……和平环境使得边境贸易快速发展,特区首府老街市的街道面貌焕然一新。
不过,外界观察家们发现,虽然果敢的毒品交易量显著下降,但并未根除干净,尤其是最近几年,金三角的鸦片种植区域有扩大的趋势。而且,赌场的兴起带来了新的问题,放高利贷、非法关押、毒打赌客的事件时有耳闻。
2014年底,缅军炮轰克钦军的军事培训学校,引发了缅北战火的逐渐升级,多支少数民族地方武装加入了克钦独立军的阵营,与缅军进行正面的交战。彭家声和其子彭德 仁重新打出果敢民族民主同盟军的旗号,高调复出。彭家声在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自己现有上千的兵力,此次复出的目的就是“用武力收复果敢”。
3月13日下午,缅甸军机炸弹落入中方境内,造成云南省临沧市耿马县孟定镇大水桑树村正在甘蔗地作业的无辜平民4死9伤。 环球网 图
- 上一篇:缅甸和谈代表:全国停火协议能使果敢实现和平
- 下一篇:没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