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新闻-- 专家谈企业走进缅甸:不是给钱多工人干事就多
中企、川企进军缅甸,商机无限,但如何加强文化融合,摸透缅甸特点是关键。记者和一个在缅甸经商的四川人聊天,他有着和众多来缅甸寻发展的中国企业主一样的困惑:我带来了好项目,聘用了当地人,开出不错的薪水,甚至我还捐款建学校修公路,对缅甸人示以友好,但他们怎么不领情呢,甚至还反感我?
“你到曼德勒,一定要拜访华人李祖清,他对中缅文化交流最有发言权,他最能读懂缅甸,可以支招四川企业,如何更好地走进缅甸。”中国驻缅甸大使馆新闻与公共外交处处长潘雪松告诉记者。
不是给钱多干事就多
李祖清,曼德勒德庆华文学校校长,也是曼德勒缅中友好协会副主席。作为缅甸第三代华人,他一直致力于中缅文化交流事业。
“虽然中缅是邻居,地缘关系接近,文化根源也类同,但这个邻居和中国非常不同。”李祖清说,缅甸民众的最大特点是知足,这两个字的哲学导致工作效率、对人看法有很大的差异性。中国人勤劳,重视发展重视利益,无意中会漠视缅甸人的心里感受。比如川企愿意给2到3倍的酬劳,希望对方付出几倍的努力去干活,缅甸人就会觉得不开心。而实际上,如果你尊重他,工资给得少他们也开心,他们不注重这些利益。
“缅甸民众把马当亲人,要马匹跑快一些舍不得鞭子打。但中国人注重效率,缅甸人觉得中国人人情味淡,有缅甸人告诉我说,中国人把我当牲畜一样,整天赶着我干活。”李祖清提醒企业,投资缅甸一定不能太急功近利。
72066672afc3381.jpg
一定要尊重当地习俗
这几年来,李祖清接触了不少来自中国的企业主、游客、学者,绝大多数人抱着友善的心态去面对缅甸本地人,但民间彼此的摩擦却不少。他认为,这归根到底是一部分中国人细节做得不够好,一些看起来很微小的事情,让努力都白费了。
李祖清还用一个真实发生的案例启发准备来缅的四川企业。他说,很多人都知道仰光有一个大金塔,却没几个人知道小金塔。市中心的小金塔在路中间,道路环着它而过。英国殖民期的时候,英国人在仰光修城市道路,路遇到佛塔,是路让了塔。“英国人都知道绕开佛塔,我们为啥不懂?”李祖清说,缅甸人对佛教的信仰非常虔诚,但几年前一个中国企业在缅甸做矿产,本来是双赢的项目,但为了矿要当地一个塔迁移,结果引发强烈反弹,项目也被迫停了。
民间交流力度还不够
李祖清告诉记者,中缅政府之间的交流,两国总体上是不错的。但民众对民众的交流,现在还远远不够,空间很大。
“这需要多宣传,需要像你们这样影响力巨大的中国媒体,多来缅甸实地采访。”李祖清身为华人,自己也一直充当中缅民间交流的搭桥人。针对缅甸民众对中国的误解,他写过不少文章,告诉缅甸人很多事实,努力消除他们的误解。最近,他开办的网站“胞波资讯网”已经上线,网页专门开了缅文和中文两个入口,让彼此了解对方。推荐:http://xingzuo.37ix.com.cn
- 上一篇:缅甸总统顾问:别因果敢事件忽略缅中友谊之海
- 下一篇:没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