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攻略:阳光仰光(四)当红和尚粉尼姑
每天早晨,熙熙攘攘的人流中就会穿过一排排粉红的身影,粉红的袈裟里还套着一身橙红的衣裙,肩上或斜挎着棕黄的带子,或是把带子搁在头上遮阳,顶着物品,我忽然就跳出了“粉红佳人”这个词,她们都是出来化缘的尼姑,中青年和小孩子。
在街上,她们会大致排成不算整齐的一两行,按照每天行走的路线周而复始,沿途的居民或商家把准备好的食物放进她们手里的托钵,有的市民给的是钞票,不用客套也不用感谢,默契间完成布施。
缅甸的尼姑和尚过午不食,认为晨朝是诸天食,日中是诸佛食,日西是畜生食,日暮是鬼神食。因此,到了下午就看不到布施的场面。
我在昂山市场也看到一群尼姑,她们唱着歌沿着商家一排一排地走,商家们有些会拿钱给她们。我不喜欢后者这种类似行乞的方式。
尼姑的形象看起来比和尚清新,但其地位比和尚低了一级,甚至连托钵也不是高级的漆器。
缅甸和尚披一身灿烂的红色袈裟,格外惹眼,如果说尼姑是“粉红佳人”的话,他们则可以划归“红颜知己”。在缅甸,和尚地位极高,属一等公民,全民供养,就连车牌也是与众不同的黄色,极少看见。
与大部分尼姑穿拖鞋不同,和尚是不穿鞋的,哪怕路多难走,他们早已练就了一双铁脚板,和尚的脚指头张得很开,拇指到小指的宽度比脚掌宽出许多,而且都很粗壮,这就是他们长期赤足的结果。
缅甸人80%以上笃信佛教(小乘佛教),一般来说男人都要出家一次,但出家次数不限,时间可长可短,有的只有一天,有的却是一辈子,还有的则是利用闲散时间到庙里修行,他们以赤脚行走表达对佛的尊敬。出家当和尚还是缅甸人的宗教义务,是答谢父母的方式,是从孩子变成大人的基本条件,所以,出家仪式十分隆重,算是当地人的“预备役”吧。但在华人中,出家的并不多,除非是家境厚实,有办仪式、大请客、巡街游的经济实力,否则花不起那么多钱。另外一种就是受到极大挫折想遁入空门。我的兄弟们就没有出家的。
在缅甸,寺院也是学校,尤其对穷人而言,把小孩子送到庙里,既解决了果腹问题,又让他获得基本教育,等长大后再重新返回社会。
缅甸全国有寺庙5万多座,僧侣40万人以上。
在给和尚尼姑布施的同时,也有很多人把这一修行延伸到对普通人,比如他们把陶罐摆在路边树荫下,罐里装的是水,还有杯子,路人可以饮用,每天还有人往罐里添加清水。我感动于这种行善的行为,但缺乏尝试的勇气,缅甸人不介意引用卫生,一个杯子大伙轮着用。
在缅甸,布施有两种,一是布施僧众,二是布施诸己。布施僧众,即向僧人及其他贫弱众生布施财物和爱心,也叫外布。而“诸己”属内布施,相当于品德修行。“佛教认为,人有几种不健康的心理就有几个不同的自我存在,从而形成各种不健康的人格。如果把怨恨心、急燥心、妒忌心、贪娈心、淫欲心、偷盗心、欺诈心、陷害心、报复心、仇恨心等等诸多不健康的心都布施掉了,就不会见到自私的人、暴虐的人、狠毒的人、冷酷的人、多疑多妒的人,自然也就有了一个健康完美的人格,即是圣人即是佛了。”
行善能产生力量。这是一个有信仰有希望的国家。
这么小的姑娘也跟着出家,就中国人看来不能理解,我们是独生子女啊。
布施是每天的功课,比较少看到尼姑独自布施的。
披肩有时是披在头上的,可以平衡顶在头上的重物。
尼姑的托钵与和尚不同啊,在缅甸漆器是很高档的物品,和尚才能用。
这就是在市场里唱歌的娘子军们。
看起来平平整整的服饰多亏了各种小夹子。
这样的场面太多见了,以至于后来我都没怎么拍。缅甸人对僧侣总是很慷概,每天一大锅的伙食算什么,他们的信念是此生建个塔供佛。所以他们也像我们知道的藏人一样,会把珠宝捐给寺院,寺院的生计也全靠人民来合力完成。
大金塔前的和尚,似乎很不快乐。
许多和尚都长着一张有故事的脸。
手上的扇子也是和尚独用,如果没钱进献寺院,也可以买便宜的扇子赠与和尚。这就叫有钱出钱没钱出力。明明知道我们在拍他,但他还是摆好姿势让你拍摄,包括我表弟在他身边摆出和他一样的动作和他合影,也不介意。
和尚就是普通人,他们也消费现代社会。推荐:www.jingyixinhai.com
- 上一篇:经济改革相对滞后
- 下一篇:没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