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O旅人:在缅甸短期出家——内在的修行也是一种旅行
【编者按】旅行是一种寻找,尤其当我们感觉到内心的缺失,那种寻找一点什么的愿望便会更加强烈。
修行是一种机缘,尤其当我们想倾听内心的声音,更会在处处发现那条道路的标示,其实早已经准备好。
当王骁选择以旅行的方式解决自己的问题,修行的道路,其实已经在冥冥之中展开了,于是他的选择,便带有某种必然如此的从容。
所以,旅行是一种修行,修行,也是一种旅行。
【人物】王骁
2006年大二开始创业,从事广告数年。
2011年创业失败后求职1年,因无法找到心中的目标,决定出走1年,用远行的方式去寻找内心真正向往的生活和生命的意义,到底活着为了什么。
2012年踏上旅程,行走8个国家N座城,在旅途中看过无数风景,经历过艳遇、做过义工、参加闭关禅修、短期出家,用11个月的外在旅行,开启了内在之旅。
回家后,开始对哲学、宗教产生浓厚兴趣。
2013年机缘巧合遇到旅行中所听过的瑜伽派系,那时正好进入中国,也因瑜伽,结识到现在的妻子。
生活还在继续,内在的旅行也还在继续。
GEO:最近你印象深刻的旅行是哪一次?
答:2012年,我在南亚(尼泊尔、印度、斯里兰卡)和东南亚地区旅行了11个月。
GEO:你的路线是怎么设计的?
答:从上海出发,一路经过了西藏-尼泊尔-印度-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再从那边回云南。
GEO:听说你在这次旅行中去缅甸出家了?
答:我先是在印度接触到了一些有宗教信仰的朋友,尤其是伊斯兰教,和我在电视新闻上所了解的完全不同,没有恐怖组织各种可怕的烙印,都是和蔼可亲、乐于助人的人,然后那些人让我对宗教产生好奇,另外在旅行中在加尔各答特蕾莎修女的慈善机构那儿待了3个星期,之后又去了海德拉巴的一个葛印卡内观中心,经过十日内观课程后,对旅行的目标和意义开始深思和改边,对“什么是快乐”的体验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在内在的探索上,产生了浓厚兴趣,在整个后半段的旅行中,一边走马观花地看风景,与此同时也不断看内观等书籍,为了深入学习禅修,就去了缅甸。在缅甸,我参访了不同的禅修到场,在那边也碰到几很多有意思的禅修者。在缅甸最大的一个禅修道场,和我同屋的德国室友,有一天说他要出家,问我“一起吗”,见我有些犹豫,有问我“为什么不?”我想不出“为什么不尝试一下”,于是便出家了。在缅甸是可以短期出家的。
GEO:你在缅甸的禅修生活是怎样的?
答:去到缅甸有很多禅修道场可供选择,前一个月我去了仰光的马哈希道场、班迪达道场,然后又去了曼德勒的葛印卡内观中心,之后返回仰光,休整了一天,直奔缅甸最大的禅修道场帕奥禅林,地处缅甸南部的毛淡棉,离仰光3小时的车程。
在帕奥禅林,平时常驻的僧众和在家人有900人左右,外国占1/4,在那儿也会遇到很多西方人,我那时候去就认识了很多德国、美国、爱尔兰的出家人,他们在这里需求内在的宁静和快乐。当时,在那儿禅修可以剖去很多干扰,没有手机,要上网是要花30多分钟走到山下的网吧,并且也要得到导师的同意。
在那儿也有禅修时间,按照日出时间起床,上山顶的禅堂,上早课,除去二餐时间,基本都在禅堂度过,在缅甸寺院是过午不食的。前一个月,在寺庙里适应禅修的作息和寺院的仪轨,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
到了第二个月,我的室友和另一个德国和尚便带我到寺院后山,在森林里禅修。那时我们基本选择日中一食。我们每天吃完中饭,准备好茶水,就上到半山腰,在树荫的庇护下,禅修、交流或看书。到了黄昏,我们上到山顶,伴随着日落,进行冥想。到了夜里,我们各自分开,有的去到另一个山头继续冥想,有的在山林里徒步冥想。睡觉的话,有的是睡在蚊帐里,有的是有捐赠的帐篷,还有的在树上搭了房子,因为到了雨季山上基本上是没法在地面上睡觉的。
有一天,我们交流到深夜,我抵不住睡意,然后会山顶的帐篷睡觉了,而德国和尚他则继续冥想,到了半夜我醒来的时候,看到他直接拿着席子,盖着袈裟就在露天的环境下睡了。第二天,他和我说,晚上发现脚有点痒,醒来一看,是一只小老鼠在啃他的脚丫,他便又继续睡了。其实,在森林里能自如的生活,是需要有面对死亡、面对失去一切的恐惧,若能克服,便是自在。
GEO:当时的缅甸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答:那个时候的缅甸是相当封闭的,FACEBOOK在缅甸也没有通,手机卡是非常昂贵的,那里的网络也是受限的,网速非常慢。当时去到那儿要准备好崭新的美元,当地没有ATM,等我3个月走后,得知那儿才有的。
也因为封闭,没有受太多外来文化的影响,那里的人们特别淳朴。几次在做长途车的时候,邻座的会和我聊天,途经休息站会请我吃饭。还有,我去上内观课程,课程结束后我的同学会把我带到他们的家里,好吃好住地招待我,并带我参观当地的风景。
那儿的南传佛教和禅修的氛围很浓,基本上大家对于禅修这件事是习以为常的,即便去很偏僻的禅修中心和森林道场大家都知道。而且大家也非常尊重出家人,坐公交车,第一排都是让给出家人的。对于那儿的民众,禅修也是他们周末和学生放假休息的一种选择。要是佛教徒的家庭,他们基本一生都会出家一次。
GEO:在禅修的过程中,听到过什么有趣的故事吗?
答:在那儿能听到很多人因为什么缘由接触到禅修的,选择到缅甸的,还有为什么会出家的。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我的德国室友蒂洛,和另一个出家四年的德国和尚乌布尼难陀。
我的德国室友蒂洛,他那年四十二岁,曾是企业高管,负责大客户法律事务,与拜耳制药全球懂事长直接对话,还负责日本最大银行、法国最大银行在德国的法律事务,有房有车,还环游过世界各地,有一次游玩缅甸时,来到帕奥禅林参观,走在路上时遇到了禅林的大禅师,然后聊了一下,禅师和他说:“你来一天是不够体验的。”之后,他回国后又折返缅甸,一待就是半年,但在这点上,我囿于英语水平,没有问清是什么触动了他。而现如今看到他笑容满面地待在林间,坐在塑料椅上,环抱大自然,还说,“以前坐一千美金的椅子都没有现在那么感到喜悦,睡豪华酒店的大床都没有现在那么睡得安稳,看世界各地的风景都没有现在观呼吸来得那么奇妙。”
乌布尼难陀,他那年三十六岁,出家已经四年了,二十四岁那年他在美国留学毕业后,去到印度开展了他的间隔年旅行,之后便一发不可收拾,在印度旅居了近八年,先是办半年的旅行签证,之后是办一年的学生签证,再后来直接办了五年的商务签证,他说,自己最大的失误就是间隔年一开始就选择了印度,当他去完印度半年后回了趟德国,准备再出发时,他想不出世界上还有什么地方比印度更神奇的,是他想去的,结果又回了印度。他还从小学习小提琴,出来旅行的费用就是靠演出积攒了二万多美元,之后在印度旅行时,还帮宝莱坞的几部电影配过乐,赚过笔钱,还相识了一个耆那教的女孩,但因为宗教原因女孩父母没有答应结婚。在这八年里,他还兜兜转转地进过三次西藏,转过冈仁波齐,徒步过巴基斯坦的乔戈里峰,赶上印度十二年一次的大壶节,在灵性追求方面,他参加过多次葛印卡老师的内观课程,有十日、七日、三日,也有二十日、三十日、四十五日等长课程,也到过印度北部的喜马拉雅山区,并在喜马拉雅山的黑洞中禅修过七个星期,还去到泰国、缅甸找寻灵性导师,在此期间亲身遇见过帕奥禅师、阿姜曼尊者的大弟子阿姜摩诃布瓦等当代南传佛教大师,最后缅甸给他的印象最深,他便结束了八年的外在旅行,来到缅甸帕奥禅林开始了他的内在旅行。
GEO:说说你此次旅行的收获吧。
答:要说这场旅行的收获实在太多太多了,很难一言道尽。旅行前经历了失恋、失业、失常的多重打击,游历多国,在不断体验不同生活方式后,渐渐找回真实的自我,体验到一种简简单单的生活便能带来快乐和喜悦,这种快乐远甚于物质追求所带来的,它的保鲜期更持久,更回味。
GEO:对于想去那里的朋友,你有什么建议?
答:去缅甸禅修,可以拿三个月的禅修签证,三个月到期后,可以再一年一年的续签,不限次数,当时一年续签费用是90美金。所以,缅甸是长期禅修的好去处。另外,那边有很传统的南传佛教的练习。寺院通常是随缘捐赠,因为有些改变和给人生的启迪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
另外,那里对于禅修技巧很多,主要是遵从于佛陀的原始典籍,巴利三藏和公元五世纪觉音尊者注的《清净道论》。还可以按照“止观禅修”或“四念住禅修”来分不同的练习方法,这些百度都可以查到。然后不同的道场会有不同侧重的入门方法,比如葛印卡老师的十日内观是偏受念住,身体的感受入门的,但最后都是殊途同归的。
去禅修中心,有些需要申请的,但我有时候也没计划性的,到了那儿只要动之以情,禅修中心的人都会收留,除非满了或大型节假日都预定了。但要是有心,还是能住下来。
当时,我在缅甸,只带了200美金,待了3个月,包括车费和吃住,还有的多,都捐给寺庙了。
- 上一篇:【涨知识】 缅甸琥珀的分类
- 下一篇:没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