域外|缅甸的佛教与教育
首先是曼德雷邦的国立佛教大学。缅甸有不少佛教大学,最大的两所国立大学,一所在仰光,另一所在曼德雷(Mandaley)。访问的时候,大约十一点,刚好是僧侣用饭时间,是一个颇为隆重的仪式。
这里需要把背景说明一下;不过笔者对于佛学没有研究,还请读者指正。缅甸是佛教传统保存得比较完整的国度,缅甸国内遍地的佛塔,是一种明证。缅甸境内,大大小小的佛塔,真正是成千上万、成千上万。这是一种文化传统:人们把辛勤劳动所得,换成一片片的金箔,贴在佛塔上。
老百姓都相信,奉献与施舍使人生变得更加美好,不管今生还是来生。佛塔的外表,经过世世代代的累积,不断加厚。由于都是纯金,在阳光底下真个是耀眼生辉;特别是在日落之际,晚霞配上周围的红土,其美难以言状。
佛塔到处 成千上万
在佛塔的周围、佛寺里面,到处可以看到人们虔诚地在祈祷。引起注意的是,祈祷者相当大比例是年轻人。无论到什么地方,一定会看到穿着枣红袈裟的僧侣。
原来缅甸还保存着这样的传统:男人一生一定要出过家。有点像泰国,但泰国不是遍及性的。在缅甸,年轻人谈恋爱,女方会很在意男方是否出过家。因此,人口中僧侣的比例很大。出家,最短的是九天。
据当地人说,出家是人生一种重大的经历。我们从俗家的角度也许不能完全明白,但是看到佛教大学的戒条(第一是待人要好心,第十是读书要用功,其他的记不得了),起码感觉到是出家的年轻人引以自豪的。他们觉得,经历过出家人的规诫,就像经过了一种洗练,终生受用。
但是佛教大学的学生,从幼童到博士生都有,与一般的大学概念很不一样。入学的幼童,大多数家贫,少吃欠穿失学,家人把孩子送到佛教大学或者寺院,可以生活有着,还可以入学。他们的学习,不限于念佛,有很全面的课程:语文、数学、地理、科学、英文,等等。
他们进了佛教大学,就成为沙弥(“见习和尚”也),一直到二十岁。二十岁以后可以决定是否永久出家。
佛教大学,其实是继承了佛教寺院原来的功能:教育。中国的寺院,已经变成了几乎是纯粹膜拜的场所,教育的功能也许只剩佛经;虽则西藏的寺院,还保存着十四年一贯的教育制度。
学生全部住宿。访问了一位十岁的小沙弥,在念三年级,也是全面的课程,还有个别化的辅导员。看来很愉快,一个月回家一次。说来奇妙,在缅甸看到的小沙弥,面貌都很端正而清秀,应该不是心理作用,难道真个是修行的结果?
还看过小地方居民靠国内外捐赠供奉的一所小寺院,里面有56位小沙弥。看到他们日程的学习过程,学习的地方就在佛堂隔壁,完全自然采光。一排排盘坐地上,身体前后摇动背诵佛经。但是也用同样的姿势与动作背语文、背英文;看来背诵与学习是同义词。不见老师,沙弥们自我小休片刻,又继续背诵。
可以说,缅甸的寺院,起了NGO的作用,发挥了政府无法发挥的社会功能。很多人都是出身寒微,通过寺院教育实现社会流动。
佛教寺院 正规教育
与一群来自寺院的沙弥交谈,他们觉得佛教大学的教育不如寺院。他们说,佛教大学的戒条太少了,只有十条;他们寺院有七百条。果真,则寺院真的要比佛教大学 严谨得多。他们也一样有全面的课程,完成寺院的课程足以考进高中(缅甸是5-3-3-5学制,中学后三年是高中;2014年改革,将转为6-3-3-4学制)。
John是一位沙弥(他大概不知道这是一个来自基督教的名字),今年二十三岁,在缅甸北部华人聚居的地区成长。他的地区华人很多,甚至通用人民币,他少时 也能讲中国话。但是因为家贫,一直没有入学。是一位善长的帮助,让他进了巴甘(Bagan)的寺院,十三岁才进小学;现在就要完成初中,希望进入高中。他 说还没有决定是否终生出家。在他来说,念大学与做和尚,同样是他向往的。
John的英文说得非常好。他的同学Jason,能说非常好的汉语。他们虽然生活在寺院,似乎并不封闭,都有手机,还留下电邮。几个沙弥异口同声说,他们很喜欢中国少林和尚的功夫,看来电影还看了不少。
事实上,也有富裕人家的孩子,念书及其他表现都非常出众,家人决定让他出家,觉得是一种更大的荣耀。也有因此成为佛教高僧、领导社会的。
知道僧人在社会的崇高地位,才领会到,为什么2008年和尚的和平静坐,可以产生如此巨大的政治威力。
佛教僧人受社会尊崇,是与他们的严格修行生活有关的。每天清晨,即使是大城市,可以看到六、七名僧人排成一列,穿着一律的袈裟,抱着一式饭钵,不徐不疾地,沿着马路的中线,开始他们当天的化缘,那是非常令人难忘的景象。他们的理念,是有什么就吃什么,不存任何挑选的欲望。
上述佛教大学的用饭仪式,可以说是化缘的仪式化。全校僧侣排成行列,接受走道两旁的施予,施予者都是大学的捐赠者。由于吸引了大批的游客,也有游客参与“派饭”。这顿饭,是他们一天中最后一顿,因为他们坚持“午后不吃”。
甘心朴素 潜修内涵
读过一位中国僧人到缅甸仰光国立佛教大学留学以后的报告,就提到缅甸僧人的“午后不吃”,对比中国僧人吃得太多,每天吃三餐、甚至四餐(连消夜),吃得太饱,不利修行。又说中国僧人站得太多,不如缅甸僧人,每天长时间盘坐。
从不懂佛教的角度看,与中国的佛教比较,缅甸的佛教看来比较不注重形式,而着重内涵。他们没有剃度,从表面看不出僧侣有等级;也没有斋戒,荤素不拘。但是 看来他们更加接近佛祖原来的意念。感觉上,他们没有刻意把这些看成是“吃苦”,而是平常心,把朴素看成是生活的常态。
又有机会看到联合国等国际组织资助的小学,只有五个班;教师是全国统一的白衬衣、绿裙子,学生在课堂自由活动,近乎松散。不禁想到:这样的经历,与寺院教育的经历,会有什么分别?当缅甸开放而市场经济进入生活领域,缅甸还是我们今天看到的缅甸吗?推荐:http://qiming.71ix.com.cn
- 上一篇:缅甸:影响孩子成绩的主要因素不是学校而是家庭
- 下一篇:没有
相关文章